1950年6月底,金日成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突然向韩国发动了全面进攻,掀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当时的朝鲜捷希缘配资,不仅军队装备精良,还有苏联的全力支持,拥有数个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精锐师团。而此时的韩国,军事实力极为薄弱,与朝鲜之间的差距几乎不可逾越,简直就像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差距。
在朝鲜发动战争之前,金日成曾多次前往苏联,寻求斯大林的支持,同时也计划去新中国拜访毛主席。最初,金日成对前往中国并没有太多兴趣。他认为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提供的帮助有限,相比之下,苏联不仅在军事援助方面给予了强大支持,更能在国际政治中为朝鲜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尤其是防止美国的干涉。毕竟韩国与美国之间签有互保协议,一旦韩国遭到攻击,美国有正当理由出兵干预。
展开剩余85%因此,金日成心中最渴望的便是苏联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斯大林。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同意,朝鲜和韩国之间即便发生冲突,恐怕也会进入长时间的僵持阶段,而不会像1950年那样迅速爆发。
然而,金日成决定发动战争的举动,却让毛主席和周总理十分反感。最初,朝鲜并没有提前与中国沟通,直到即将开战时,才以一种“通知”的形式告知中国。而更糟糕的是,美国在仁川的登陆行动,直接导致了中国东北边境遭到美国的轰炸。这意味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国就因为朝鲜的一意孤行,已经遭受了直接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的种种损失,斯大林和苏联显然要承担一定责任。虽然后来苏联通过物资援助来弥补中国的损失,但他们在背后推动代理人战争的行为动机,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以及中国和苏联外交关系多年的历史回顾,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斯大林推行朝鲜战争的决定,实际上是在1950年1月到2月的短短几周内做出的。
这一时间段内,恰逢毛主席的历史性访问苏联。毛主席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将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替换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新条约在保障双方友好合作的同时,也剥夺了苏联在中国的许多特权,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驻军问题。对于长期占据东北地区的苏联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苏联自然不能轻易接受这种妥协。
毛主席访问苏联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斯大林的70岁生日,虽然他带去了山东的农业特产作为礼物。毛主席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谈解决中苏两国在经济、军事及外交上的合作问题,尤其是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然而,斯大林在接待毛主席时并未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尤其是对于毛主席提出的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特权的要求,斯大林坚决回避。
毛主席原计划在苏联停留三个月,参观考察,并与苏联领导人深入讨论。然而,斯大林的态度让毛主席逐渐感到失望,毛主席也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捷希缘配资,坚持不签署新条约便不参与任何活动。直到1949年12月21日,毛主席参加了斯大林的庆生宴会,然而此后几天,毛主席一直被苏联方面冷遇,斯大林始终回避核心议题。毛主席心生不满,决定在春节后返回中国。
然而,1950年元旦,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英国新闻社发布了一篇关于毛主席被苏联囚禁的报道,暗示毛主席的行动受到了苏联的限制。英国此举意图拉拢新中国,摆脱冷战的僵局,这让斯大林迅速感到威胁。为了避免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斯大林迅速改变了立场,表示愿意与毛主席签署新的条约,并向毛主席表态:他在莫斯科是完全自由的。
同时,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发布了声明,表明将脱离中国内战问题,且不再干涉台湾问题。这一系列外部变化,迫使斯大林迅速做出妥协。毛主席也意识到,既然苏联迫于压力有所让步,不妨抓住这个机会,在双方谈判中争取更多利益。
最终,在1950年1月30日,毛主席和周总理与斯大林达成了一致,签署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苏联在中国的特权被大幅削减,中国的主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然而,斯大林的妥协并未结束,他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暗中推动朝鲜战争,旨在通过朝鲜这一战略位置为苏联争取更多的利益。
斯大林推动朝鲜战争的三大理由相当明确:首先,如果朝鲜爆发战争,苏联此前承诺的对中国台湾的支持就能转移到朝鲜;其次,若美国介入,苏联可以借此机会强化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存在;第三,即便美国不干预,苏联通过控制朝鲜,能够威胁到美国的影响力在日本。
因此,尽管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签订中苏条约时尚未完全了解斯大林的真正意图,但苏联却已经在背后悄然推动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才仅仅在一个月前得知这一消息,而朝鲜方面并未与中国事先商量,而是以一种通知的方式告知。
这一系列的外交博弈最终导致中国深陷朝鲜战争的漩涡,尽管中国早已预见到美国的介入风险,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新中国必须接受这一现实,迎接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朝鲜战争的爆发,实际上也为新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证明了中国的力量不容忽视。
发布于:天津市易好商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